“造价的问题你们可以便生产便改进,产量不高也没关系,先做着吧,有总比没有强。”
前膛炮通常采用火门点火式的发射方式,火门位于炮尾上部,当药包从炮口送入炮尾底部,炮手会用铁丝等尖锐物体从火门刺破炮膛内的药包,再从火门倒入点火药,最后点燃发射。
射速取决于炮手的动作熟练度,就算再快,也快不到哪儿去。
很多人以为后膛炮是一种比前膛炮先进的火炮,其实这是误解,在15世纪到16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的野战火炮都是后膛装填的。
与现代后膛炮不同,那时的后膛炮使用楔子炮尾组件来封闭炮膛,或者使用子弹药发射筒,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弗朗基炮。
但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火药气体的外泄问题难以解决。于是,欧洲火炮将炮尾完全封闭,铸造为一体,前装滑膛炮才得以流行,并迅速统治了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百年战场。
前膛炮和后膛炮最明显的区别是看炮尾结构。前膛炮的炮尾相当简单,炮身铸造为一体,没有开口,为了提高炮管强度,炮身和炮尾设有数道加强箍,炮尾有铸造成型的尾纽或钩环,用于缠绕绳索。炮尾的的尾纽或钩环是前膛炮的主要特征。
前膛炮也可使用机械击发。为了提高点火效率,也为了雨雪天等恶劣天气的作战,余介揾等人早就按照燧发枪的原理改进了燧发式击发机,用于前膛炮的发射。
燧发式击发机也属于前膛炮火门发射的形式,只能用于火炮炮尾的上部,不能用于炮尾中间。这种击发机覆盖于前膛炮火门位置,原理与燧发火枪相同,使用机簧打击燧石发火的形式引燃发射药。
在现在生产力和技术没法再提升的前提下,黎汉明往往是要求余介揾等工匠们把一项技术运用到了当前能应用的极致,然后才同步开始研究下一项技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