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粗盐其实也能吃,不过含有大量的杂质,对于全旭来说,完全不行的。
这样的粗盐碾碎之后,与水进行溶解,解析,沉淀、过虑,再进行暴晒,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
虽然纯净,仍旧与全旭从后世带来的雪盐没法比,这种盐泛着青黑色,没有苦涩味,已经是难得的好盐了。
经过五天时间的晾晒,第一批海盐正式出炉,预计产量比全旭粗略估计的更低,只有三吨多点,也就是将近六千斤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开始,也不就是说,以后的每天,只要不下雨,都可以得到六千多斤盐,一个月下来至少有二十万斤。
然而,看着用麻袋装着的青盐,众东江军将领们,眼睛里露出绿油油的绿光,像恶狼看到绵羊一样。
明朝的盐价总体来说,是洪武年间最高,逐渐回落,直到崇祯年间开始再度飞涨,虽然盐场出厂价很低,可是到了百姓手中,盐价依旧非常高。一天就是六千多斤盐,就是价值二百多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可以产出多达六千多两银子。
当然,东江军有着充足的人力,随时可以扩大产盐规模,别说一百六十亩地的盐田,就算是十六万亩的盐田,他们也有充足的地盘。
刘兴祚看着全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全旭送来的粮食虽然不少,袁可立的家财也不算少,然而问题是,袁可立可养不起东江军这十数万人马。
归根结底,他们需要朝廷拨出粮食,或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谢谢全先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