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乐见他们没有恶意,一下放心下来。但是,外面还有四个同学在等着她,她不想在这里住下去,只想了解一下自己究竟来到了什么地方?
“队长,你刚才说我是第二个进来的人。那,第一个是谁呢?她他叫什么名字?”梁晓乐问道。
“听老人们说,几百年前,有一个打渔的渔民发现了那个小洞口,来到这里住了几天。之后,就再也没人来过。所以一说,你是迄今为止第二个来这里的人。”女队长说。
“你们这是什么地方呀?怎么与外面隔绝了?”
“哦,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地方。为了不让外面的人进来骚扰,便把进来的路口堵住了。当时这里就有很多桃树,便起名叫桃花园。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生活自给有余,于是,便跟桃花园以外的人不再来往。”
啊,桃花园——桃花源——自己真的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里了!
梁晓乐心里一阵激动,兴奋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个渔人出去时,曾沿路做了记号。到了太守所在地后,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返回,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谁知迷失了方向,一个记号也找不到了。”
女队长和青年男女听后都笑了。
女队长说:“听老人们说,当时的村长就料到会有如此情况,派人跟踪那渔人,把他所做记号一律消除。并封住了那个小洞口。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安然地生活到现在。”
“哦,原来如此。”梁晓乐恍然大悟:“那渔人虽然没找到回来的路,对这里人们的盛情款待却念念不忘。极力地宣传你们这里的富足和安逸。外面的人们对这里羡慕的不得了。有个叫陶渊明的大诗人,根据渔人的经历,写了一篇题为《桃花源记》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这件事。《桃花源记》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千古绝唱。后来还被编入中学课本,影响美加国数百年。”
“是吗?没想到我们还这样让人们羡慕啊?!”女队长高兴起来。
“人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追求与向往的圣地。说你们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