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每进入阳光养老院一个老人,宏远娘就安排成衣铺,为这个新来的老人做春秋、夏、冬各五套共三五一十五套衣服。款式不固定,由成衣铺、老人自己和所有爱好裁剪的人们,共同献计献策出图样,成衣铺里按图样裁制。
如果某个款式有多个老人喜欢,梁晓乐就悄悄拿到空间里,按照喜欢这件衣服的老人的人数,一人复制一套,然后再悄悄地挂到成衣架上。
在空间里复制的衣服,不计入账目,只在洗衣房里周转。这样,供老人们挑选的衣服,就不是平均每人三套了。
可喜的是,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梁晓乐也只得经常到空间里去复制。复制来复制去,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复制了多少套。而人们谁也不知道一个老人到底平均有多少套衣服可以挑选了。
人们对多出来的衣服感到惊奇。
宏远娘梁晓乐是这样对人们解释的:“我们的院长老天爷爷,疼爱养老院里的每一个老人。见人们都喜欢这件衣服,就悄悄地给送来了一些,让所有喜欢这件衣服的老人,都能穿到身上。”
人们信以为真——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理由能够解释清楚这件事情了。
后来人多了,宏远娘和梁晓乐,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成衣架上的衣服,几乎有一半儿以上,不用于周转,成了集体“压箱底”。
你想啊,五个人的备用衣服挂在衣架上,是十五件,一点儿也不显得多,换衣时也容易挑选;如果五十人的备用衣服同时挂在衣架上,是一百五十件梁晓乐复制的不计算在内。给挑选衣服增加了难度不说,就算五十个人每天都换洗,还有一百套衣服,静静地在那里闲着。
如果是百人、千人、万人呢……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它意味着有很多财富在那里闲置着,不能用于基础建设。
而梁晓乐的目的是:在提高周围人们生活的前提下,扩大自己的建设规模。空间里的物资虽然丰厚,但必须用到该用的地方,不能浪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