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树林的北侧,有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一米多高,两平方多米,上面平滑。北面用粗大的树枝围了一面“墙”,看来是为了遮挡山风设置的。
这就是祭坛了。
梁德贵把梁晓乐抱下花轿,放到祭坛上。身穿大红道袍的道士,用绳子将梁晓乐拦腰捆住,绳结处用一个金属薄片固定好。这样一来,赤手空拳的孩童无论如何也打不开这个绳结。这也是为了防止祭天孩童逃脱的一种手段。
不过,捆的绳很长,也很松,无论孩童在光滑的祭坛上做什么,既摔不下来,还有很大的活动余地。
梅银花把拿来的薄被双着铺在祭坛上。因为还有仪式要进行,让梁晓乐坐在上面。嘱咐说,困了的时候,就钻进被子里,铺一半,盖一半。梁晓乐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祭坛南面摆上了抬来的猪、羊、牛三牲大供,供前放上了一个大香炉。身穿大红道袍的道人,很快点燃了一把香,插在香炉里。
看来,祭天仪式就要开始了。
三岁的孩子被绳子捆着腰,独自放在高高的祭坛上,被周围的人当做祭品看待,应该是什么表情呢?梁晓乐心里想:应该是哭吧!因为哭是孩子表示抗议的本能。
梁晓乐不想哭,那样空耗费自己的体力不说,也毁坏自己的名誉。她要用另一种方式,结束漫长的“祭祀”仪式!
梁晓乐在祭坛上坐着坐着,东倒西歪地打起瞌睡。然后往前一趴,倒在铺着的薄被上“睡着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