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耕田的人比田多,手握大量土地的贵人就能继续抬高土地的佃租价格,让普通百姓一年辛苦到头来还是勉强糊口。一旦有个天灾人祸,要么卖儿卖女,要么就得背井离乡选择当流民乞活。
这个时候一些乡下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能够解决的办法就只有自己饿死,或者揭竿而起去抢大户求活。
君臣二人做过推演,即使朝廷一直保证清廉,土地兼并控制到最好水平,依然挡不住乡村人口太多而造成的社会崩塌。
想要保证人口的增加而不会出现人地失衡,能走的路并不多,最好走的一步就是拓展百姓的生存空间,将人口多的地方的百姓迁徙一部分出来,迁徙到人少的地方。这需要大明有强大的国力,保证新拓展的土地能够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不然一旦无法控制,迁徙过去的百姓有可能就会成为当地人屠杀的对象。
或者是让更多的百姓从事非农业的营生,保证乡村土地的足够充裕,可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为土地的产出并不会变多,从事非农业营生之人便成了单纯的粮食消耗者。只要不能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人地矛盾就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陛下!您是不是认为即使如我们现在这样大力发展工商业、发展贸易、迁徙人口,依然挡不住有一天社会秩序的崩塌?”周忱感觉皇帝似乎有些悲观。
“恂如!工业也不是万能的,贸易更是如此,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得到的,比如粮食,现在是南洋各个小国粮食富裕,可以向我们出口,一旦他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够用的时候,我们还能买到粮食吗?
别忘了我们人口增长的同时,他们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在没有战争消耗的情况下,人口总是会不断增长的。土地兼并也是大势所趋,就如太史公书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人之本性。
儒家的虚伪就在于,既要逐利还要耻于言利,这样矛盾扭曲的思想,才是儒家越来越僵化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变兴亡周期率,确保华夏一直能够强盛下去,那就要不断的超越自我,一方面超越我们儒家的理论基础,儒家毕竟是存在于华夏两千年经久不衰的学问,这么长的时间屹立不倒,肯定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学问,我们要做的是摒弃儒学中一些故步自封的理论,改良儒学使其能够助力华夏的发展。
通过改良儒学,让其他实学能够在大明蓬勃发展,并给予实学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朕强调一些部门必须是专业学科出身。只有实学得到尊重,让钻研实学之人活的有尊严、有地位,社会的进步实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不是儒家一句奇技淫巧就能概括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